欢迎光临来到合肥卓越学校!
热线:0551-66339708
校园新闻
您的位置:卓越中学 >> 校园新闻 >> 校园动态
学校地址:
安徽省合肥市新站开发区(新蚌埠路与魏武路交叉口)
电话:
0551-66339708
0551-66339918

“双休”衔接“共育”:家校科学施策共促学生全面发展

时间:2025-10-25来源:卓越中学浏览数:244

孩子升入高中,来到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转折点——他们既需要适应更难的学习课程,构建庞杂的知识体系,也要面对青春期的成长困惑。双休政策的全面落实,又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:如何让孩子在“学习”与“成长”之间找到平衡?如何让家校形成合力,用好这两天的“空档时间”?


下面我们将围绕“双休背景下的家校协作”,从四个方面深入探讨学校的规划、家长的角色,以及我们能一起为孩子做些什么。

一、为什么要重视“双休”?-不只是“休息”,更是“成长的窗口”

很多家长可能会想:“双休不就是让孩子放松吗?”其实,对高一学生来说,双休的意义远不止于此。“双休日”的实行,本意是保障学生的休息权,减轻学业负担。然而,它无形中将更多的时间和教育责任从学校转移到了家庭,这使得“家校共育”的内涵、挑战与实践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。

从时间结构看:学生每年有超过160天的法定休息日(包括寒暑假和法定假日),其中约100天是周末。这意味着学生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主要在家庭和社会中度过。

从学习规律看:高一知识密度大、难度提升,课堂上的吸收需要课后“消化”。双休的自主时间,正是孩子整理笔记、补弱强化,甚至拓展兴趣的黄金期。如果完全“放羊”,可能导致知识断层;但如果过度补课,又会透支学习动力。

从成长规律看:青春期的孩子需要“自主空间”。双休给了他们尝试规划时间、管理自我的机会——这恰恰是未来适应大学、走向社会的核心能力。把时间还给学生,让孩子把握自我。

从家校分工看:学校负责“教和育”,家庭负责“育”。学校从“全方位”的教育主体,转变为主要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传授和部分品德教育;而家庭则需要承担起学生在校外时间的管理、兴趣培养、习惯养成、心理状态、生活能力和情感陪伴等更重要的责任。

二、学校做什么?-明确边界,搭建支持系统

在双休政策下,周末学校不会给孩子布置机械重复的作业,更不会变相补课。周内学校努力让备课、上课、作业等的质量和效率更上一层楼,同时也从各个维度培养孩子自学的能力、自主规划的方法。同时周末我们会做好三件事,为家庭提供支持:

第一件:给出“方向清单”和部分“任务清单”

每周五,我们会通过班级群发布“双休建议”,设计开放的、综合性的“周末作业”。比如“为家庭设计一次周末出游计划”“整理本周数学错题,重点看研究函数单调性部分”“读一篇英语外刊,摘抄3个好词好句”“写一篇本周总结和下周计划”。这些不是硬性要求,而是帮孩子明确“可以做什么”,避免他们陷入“不知道该干嘛”的迷茫。

第二件:开放资源,拒绝“信息差”

学生可以居家学习,也可以到图书馆、城市书房等自主学习;我们也会整理推送优质的线上学习资源(如纪录片、学科拓展视频),供家长和孩子参考。也会推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免费资源供学生学习。同时,班主任、科任老师建立学习群,家长、学生有任何困惑都能及时与老师沟通,学校也会建设线上线下的学习小组,开展互助学习。

第三件:返校后“复盘反馈”,形成闭环

每周一,我们会通过班会让孩子分享“双休收获”,比如“我用思维导图整理了历史时间线”“我梳理了学科知识框架”“我看了一部科学发展历史纪录片”“我做了一个航天模型”。这既是对孩子的正向激励,也能让老师了解孩子的双休状态,及时调整教学策略。

三、家长做什么?-不做“监工”,做“引路人”

家长是孩子双休时间的“第一责任人”,但“负责”不代表“包办”或“紧盯”。结合高一学生的特点,给家长5点具体建议:
  1. 陪孩子“做规划”,但不“替规划”

周五晚上或周六早上,不妨和孩子一起列个清单——今天想完成哪些事?需要多久?比如用1小时写语文作文,30 分钟背单词,下午去打球,一起进行户外运动、参观博物馆、看一场电影、准备一顿晚餐;如果孩子磨蹭,别急着催,而是问:“现在这样安排,会不会影响晚上的休息?”重点是“共同参与”,而非单向灌输。

2. 关注“隐性学习”,比“盯着写作业”更重要

高一孩子的学习,不只是停留在课本上。早前,教科书是孩子的世界,现在,世界就是孩子的教科书。可以陪他看一场《大国崛起》,聊聊历史课上的“工业革命”;甚至全家大扫除,让他负责分配任务,也是在锻炼“逻辑思维”。这些“生活中的学习”,往往比刷题更能培养能力。

3. 留足“留白时间”,允许孩子“发呆”

有的家长怕孩子“浪费时间”,把双休排得满满当当:上午补课、下午练琴、晚上刷题。但高一孩子每天在校学习超过10小时,大脑需要 “放空” 来恢复精力。不妨每天留 1-2 小时,让他做点自己喜欢的事:听听音乐、看看漫画和同学打场球,甚至发呆冥想都可以,张弛有度,有效避免“厌学情绪”,这也是创造力与内在驱动力的源泉。

4. 观察“情绪信号”,及时“搭把手”

双休是观察孩子状态的好时机:如果他总说“不想写作业”,可能是课堂没听懂;如果整天躲在房间里,可能是人际关系比较紧张。这时候别急着批评,而是说:“妈妈看你今天有点累,要不要先休息10分钟,我们再聊聊?”鼓励孩子分享学校的趣事和烦恼,做孩子忠实的倾听者。高一孩子敏感,比起“讲道理”,“被理解”更能让他敞开心扉。

5. 不做“对比怪”,多给“具体鼓励”

很多家长喜欢说:“你看隔壁那谁谁谁,双休都在刷题,你就知道玩!”但每个孩子节奏不同,盲目对比只会打击自信。不如换成:“你今天整理的物理错题本,思路很清晰,比上周进步了!”“老师夸你在学校的表现很好!”具体的肯定,能让孩子感受到“努力被看见”,更愿意主动规划时间。

四、家校如何“并肩走”-记住这3个“协作密码

1、与学校保持有效沟通,但不过度依赖老师

正确做法:

过去,高中生周末在校学习,学校承担了更多学习监督任务。如今双休后,孩子在家时间增加,家长需要更科学地帮助孩子规划时间,避免放羊式管理。

定期关注班级群通知,了解学校教学进度(如月考、作业要求)。主动与班主任沟通,但避免频繁打扰,重点询问孩子的课堂表现、薄弱科目,而非单纯问成绩为什么没提高。如果孩子某科成绩下滑,先和孩子沟通,再与科任老师交流,共同制定改进计划。

常见误区:

把孩子学习完全推给学校,认为老师没教好

只在家长会时才联系老师,平时零沟通。


 2、在家帮助孩子建立自主学习习惯

双休日不是补觉+玩游戏的放纵时间,也不是全天补课的另一种内卷,而是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黄金期。

家长可以这样做:

制定合理的周末计划(参考模板):

周六上午:完成学校作业 + 薄弱科目专项练习(1-2小时)

周六下午:运动/兴趣班 + 自由放松(避免全天学习)

周日:复习整理错题 + 适当预习新课

减少无效监督,改为目标管理

不要说快去学习!,而是问:今天数学作业的目标是什么?需要我帮忙检查吗?

创安静的学习环境

家长尽量不在孩子学习时刷短视频、大声聊天,以身作则。

? 避免这些做法:

全程盯着孩子写作业,让孩子产生依赖。

突然增加额外补习,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。

3

3、关注心理健康,避免双休变双压

高中生的压力不仅来自学习,还有社交、自我认同等。双休日应该是调整状态的机会,而非另一种隐形竞争

家长可以:

每周留出亲子交流时间(哪怕只是散步20分钟),聊聊学校趣事、朋友关系,而不仅是成绩。

允许合理放松:比如周末晚上让孩子看一部电影、打1小时游戏(前提是作业已完成)。

观察情绪变化:如果孩子突然不愿交流、易怒或失眠,可能是压力过大,需及时疏导。

不要:

只问作业写完了吗?而不关心孩子感受。

别人家孩子对比,增加焦虑。

教育就像“放风筝”:学校是拉着线的手,确保方向不偏;家庭是风,托着孩子向上飞。双休给了风筝“调整姿态”的空间,而我们的协作,就是让这只风筝既能飞得高,又不会断线。

接下来的高中生活,愿我们能够多一份信任,少一份焦虑;多一份配合,少一份指责。让我们一起,陪孩子走好这段青春期的关键路。



 


合肥卓越中学